【组成】
甘草三两 | 小麦一斤
| 大枣十枚 |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亦补脾气。
何庆勇教授应用甘麦大枣汤不传之秘公开.简单.易懂.易应用
一个千古名方,只需三味药,治失眠、眩晕、头痛、关节痛,屡试不爽!
【原论】
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》: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气少也;血气少者属于心,心气虚者,其人则畏,合目欲眠,梦远行而精神离散,魂魄妄行。阴气衰者为癫,阳气衰者为狂。
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》:妇人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
【病机】中气不足,阴血亏虚,心肝失养,上焦气弱,神失所主
【主症】易疲乏,呵欠时作,心情紧张,喜食甜物,两腹直肌紧张拘挛而按之疼痛,舌淡红,脉虚弦
【治法】补虚安神
【方义】
《金匮玉函经二注》:《内经》以肺之声为哭。又曰:并于肺则悲。《灵枢》曰:悲哀动中则伤魂,此证因肝虚肺并,伤其魂而然也。盖肝阳脏也,肺阴脏也,阳舒而阴惨,肝木发生之气,不胜肃杀之邪。并之屈而不胜,生化之火被抑,扰乱于下,故发为脏躁,变为悲哭。所藏之魂,不得并神出入,遂致妄乱,象如神凭。木气被抑而不前。筋骨拘束而不舒,故数作欠伸。然治相并之邪,必安之和之,用小麦养肝气止躁。甘草、大枣之甘,以缓气之苦急,躁止急缓,则脏安而悲哭愈。然又曰“亦补脾气”者,乃肝病先实脾,不惟畏其传,且脾实而肺得母气以安,庶不离位过中而复下并矣。
《金匮要略方论本义》:仍血虚而津亡,脏空而发燥之证也……合观之则阳为阴主,气能化血之义……主以甘麦大枣汤,补中益胃之外,无他治法也。脏躁由于血虚,世医孰不竟言滋阴养血乎,抑知阴盛而津愈枯,阳衰而阴愈燥,师言之固凿凿也乎。
《绛雪园古方选注·下卷·女科》:小麦,苦谷也。经言心病宜食麦者,以苦补之也。心系急则悲,甘草、大枣甘以缓其急也,缓急则云泻心,然立方之义,苦生甘是生法,而非制法,故仍属补心。
《金匮要略广注》:妇人脏躁,指肺脏而言,肺藏魄,主忧,在声为哭。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此肺虚伤魄也。数欠伸者,肺主气,气乏则欠呵欠也,体疲则伸也。甘草、大枣俱入脾经而缓急,故亦补脾土以生肺金,又心藏神,更佐小麦入心以安神也。
《金匮悬解》:肺属金,其气燥,其志悲,其声哭,妇人脏燥,则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不能自由。盖五行之气,升于九天之上则畅遂而为喜,喜者,心之志也,陷于九地之下,则幽论而为恐,恐者,肾之志也,方升未升,喜之未遂,则郁勃而为怒,怒者,肝之志也,方陷未陷,恐之将作,则凌凉而为悲,悲者,肺之志也。以厥阴风木之气善耗津血,风动而耗肺津,肺金枯燥,故悲伤欲哭。欠者,开口而呵气,伸者,举臂而舒筋,阴阳之相引也。日幕阳降,则生欠伸,欠伸者,阴引而下,阳引而上,未能即降也。金主降,燥金欲降而肾阴又引之,故数作欠伸。甘麦大枣汤,甘草培土,大枣滋乙木而息风,小麦润辛金而除燥也。
《张氏医通》:经云:精气并于肺则悲。在脏为肺,在志为悲。悲,肺之志也。金本燥,能令燥者,火也,心火主于热,善痛,故悲痛苦恼者,心神烦热躁乱而非清净也。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,火热亢极,而反兼水化制之也。金匮云:妇人脏燥,善悲伤欲哭,有如神灵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脏燥者,火盛烁津,肺失其润,心系了戾而然,故用甘草缓心系之急而润肺燥,大枣行脾胃之津,小麦降肝火之逆,火降则肺不燥而悲自已也。戴人云:少阳相火,凌烁肺金,金受屈制,无所投告,肺主悲,故但欲痛哭为快耳。石顽曰:凡肺燥悲愁欲哭,宜润肺气降心火为主,余尝用生脉散、二冬膏,并加姜、枣治之,未尝不随手而效;若作颠疾,用金石药则误矣。
《金匮要略心典》:脏躁,沈氏所谓子宫血虚,受风化热者是也。血虚脏躁,则内火扰而神不宁,悲伤欲哭,有如神灵,而实为虚病;前五脏风寒积聚篇,所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气少而属于心也。数欠伸者,经云:肾为欠、为嚏;又肾病者,善伸、数欠、颜黑,盖五志生火,动必关心;脏阴既伤,穷必及肾也。小麦为肝之谷,而善养心气;甘草、大枣,甘润生阴,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。
《医宗金鉴》:脏,心脏也,心静则神藏。若为七情所伤,则心不得静,而神躁扰不宁也。故喜悲伤欲哭,是神不能主情也。象如神灵所凭,是心不能神明也,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。数欠伸,喝欠也,喝欠顿闷,肝之病也,母能令子实,故证及也。
《脉义简摩》:燥属秋气,秋气清肃,故悲伤欲哭也。治宜温润肝脾,以存养肺气,则病愈。《医存》曰:孕妇喜笑怒骂,如见鬼神,非癫狂也,乃脏躁。古用枣十枚、甘草一两、小麦三两,真乃神验。余尝用此方治男妇室女无端而病如癫狂者,随手皆应,乃知古人制方之神奇也。
《金匮发微》:凡人饮食入胃,由脾气散津,上输于肺,脾精不能运输,则肺脏躁,肺阴虚,则主气之脏窒塞,故悲伤欲哭,方后别出亦补脾气四字,可知病机专属肺脏矣。方用甘麦、大枣,专取甘味之药,俾脾精上输于肺,肺阴既充,则下足以贯注百脉,外足以输精皮毛,内外调达,气机舒畅,略无抑郁不和之气,悲伤欲哭之证,乃可不作。
《金匮要略浅注》:妇人脏燥,脏属阴,阴虚而火乘之,则为燥,不必拘于何脏,而既已成燥,则病证皆同,但见其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。现出心病;又见其数欠喜伸,现出肾病。所以然者,五志生火,动必关心,阴脏既伤,穷必及肾是也。以甘麦大枣汤主之。此为妇人脏燥而出其方治也。麦者,肝之谷也。其色赤,得火色而入心,其气寒,乘水气而入肾,其味甘,具土味而归脾胃;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,妙能联上下水火之气,而交会于中土也。
程杏轩《医述·卷十三·杂病》:妇人脏燥者,无所感触,悲哭无常,象如神灵所作,乃血虚而津亡,脏空而发燥之证也。其为证,又数欠伸,师早知其血虚之津亡,由于气虚之胃阳亡矣。欠伸者,倦怠之象,非阳气不足、精神不振,无此证也。主之以甘麦大枣汤补中益胃之外,无他法也。脏燥由于血虚,世医孰不竞言滋阴养血,抑知阴盛而津愈枯,阳衰而阴愈燥,师言之固凿凿也乎(魏荔彤)。
黄树曾《金匮要略释义》:脏躁谓五脏之全部或一部,津液阴血不足,肺津虚则悲伤欲哭,心血虚则神乱,而如有神灵所凭。呵欠曰欠,伸即俗所谓伸懒腰也。肾精虚则欠,胃阴虚亦欠,脾主四肢,脾气虚则伸,数欠伸者,时作欠伸也。主以甘麦大枣汤者,盖人以胃气为本,方中甘草养胃阴,生用能生津缓急,小麦能养肺津,舒肝郁,又能养心血,大枣养脾,补气补津液,诚治脏躁之良剂,补脾气之佳方。
【图解】
【运用】
《中医治法与方剂》:陶弘景谓:“小麦合汤,皆丸用之,热家疗也,作面则温。"《唐本草》亦谓:“小麦汤用,不许皮坼,云坼则温,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。”此方配伍小麦,取其消热止烦,久煮皮破,将会变寒为温,宜留意。
浅田宗伯:此方虽主妇人脏躁之药,凡右侧腋下、脐旁拘挛,有结块者,用之有效。又用于小儿啼泣不止者(加龙骨、牡蛎),有速效。又用于成人之痫,病急者皆可食甘以缓之意。
《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》:叶氏善用甘麦大枣汤,且多经常加味使用。对心营暗耗的心悸或哭笑无常者,加茯神、柏子仁、炒白芍、建莲;对心液耗而心烦不寐、惊恐畏惧者,加麦冬、白芍、龙骨;对胃津伤而口干渴饮者,加麦冬、白芍;对肝虚动风而抽搐痉厥者,加阿胶、白芍、生地、龙骨、牡蛎;对温病后期欲脱者,加人参、龙骨;对产后阴气下泄、阳气外脱而神昏郁冒者,加桂枝、龙骨、牡蛎。另外,常以枣仁代替大枣,一防其过于甘壅,同时更增酸甘化阴、安神养营之力。
【类方加减】
1.王旭高缓肝法
《治肝三十法》:一法曰:缓肝。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,当缓肝,炙甘草、白芍、大枣、橘饼、淮小麦。
2.《彤园医书(妇人科)·卷四·胎前本病门·脏躁悲伤》:孕妇无故,时时伤悲哀痛象,若神灵凭依者,名脏躁,乃因肺金燥也。肺主悲哀,胎热则火炎灼金,肺不能自持,故生悲伤。
甘麦大枣汤 主治脏躁。
甘草五钱 | 小麦二两 | 大枣三枚 |
煎汤频服。
竹茹汤 治心虚胆怯,无故悲伤。
竹茹二钱 | 茯神二钱 | 小麦一钱 | 麦冬一钱 |
法半一钱 | 沙参一钱 | 炙术一钱 |
姜、枣引。
加味八珍汤 治形气虚羸,悲哀不止。
沙参钱半 | 炙术钱半 | 茯苓钱半 | 当归钱半 |
生地钱半 | 川芎钱半 | 酒芍钱半 | 炒芩钱半 |
竹茹钱半 | 炙草一钱 | 麦冬一钱 | 栀仁五分 |
姜枣引。
【医案选录】
遗尿
《龚志贤临床经验集》:欧某,男,10岁,小学生。1966年冬月诊治。
患儿遗尿7年,每夜1~2次,大人、小儿皆感极为苦恼。询问小儿,烦渴思饮,食欲不佳,尿频短而不畅,日十数行。常不到下课即要小便,强忍不解则小腹坠胀作痛,因此学业受影响,成绩很差。查形体瘦弱,舌苔白腻,脉濡数。证系脾虚中阳不运,膀胱气化失常,致日间小便短频,夜发遗尿。拟健脾除湿、和中利水之甘麦大枣汤加花粉瞿麦汤治之。
处方:小麦50g | 甘草6g | 大枣10g | 天花粉18g |
瞿麦12g | 车前草30g |
水煎服,每日1剂,2服。共5剂。
二诊:服1剂每次尿量增多,尿次减少,夜尿床1次;服2剂夜不遗尿,至今已连续3天未再遗尿,此数年来之幸事也。余拟补中益气汤加减5剂,隔日1剂,以善其后。
半年后随访,遗尿之症已愈,心情舒畅,食欲大增,形渐胖壮。
癫痫
《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》:16岁男子,初见似很强健。幼时曾患脑膜炎。自8岁时,癫痫发作,逐年加剧。经各种治疗不愈,依赖于信仰,努力忏悔祈祷。故热衷念经,但愈念发作愈烈,这是迷信神灵所致。脉弦,腹肌紧张拘急,肝肿大有压痛。初予柴胡清肝散无效,继予柴胡加龙牡汤仍无效。再用柴胡清肝散发作更加剧烈,昏迷持续3小时,连续发作3昼夜。由于急迫发作,据其行为与精神状态,予甘麦大枣汤。
服此方后,如从梦中醒来,癫痫不再发作。继服两个月,只轻度发作两次,性格亦变温顺。类似这样剧烈发作,不宜用苦味之柴胡剂、黄连解毒剂,用味甘者为佳。
头痛
《程门雪医案》:庄某,男,37岁。初诊:1965年4月13日。肝升太过,右降不及,烦躁不宁,头痛偏右,眩晕不清,筋脉拘攀,夜寐不安,大便艰,脉虚弦,苔薄腻。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味。
野百合五钱(先煎) | 大生地四钱 | 淮小麦一两 | 炙甘草一钱 |
炒枣仁三钱 | 川贝母二钱 | 夜合花二钱 | 珍珠母五钱(先煎) |
红枣四枚 |
五剂。
二诊:前诊用百合地黄、甘麦大枣合法,尚合度,烦躁不寐、头偏痛、眩晕已瘥,筋脉拘攀依然如故。仍守原法加重。
野百合一两(先煎) | 大生地四钱 | 淮小麦一两 | 炙甘草一钱半 |
炒枣仁三钱 | 左牡蛎五钱(先煎) | 珍珠母五钱(先煎) | 红枣四枚 |
五剂。
心悸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某 二一 诵读身静心动,最易耗气损营,心脾偏多。不时神烦心悸、头眩脘闷,故有自来也。调养溉灌营阴,俾阳不升越,恐扰动络血耳。
淮小麦三钱,南枣肉一枚,炒白芍一钱,柏子仁一钱,半茯神三钱,炙草四分
按:叶氏此方仅较王旭高方少一味橘饼,增柏子仁、茯神。患者“不时神烦心悸、头眩脘闷”,病位应在心、肝、脾。以神烦心悸在心,头眩在肝,脘闷在脾也。但叶氏查其21岁,正值青年,乃由常年用心、过度诵读所致,故断为“耗气损营,心脾偏多”,且尤以营阴损伤为甚。其头眩即因营阴亏虚,虚阳挟肝气而升越于上也。治病当求其本,当以调养心脾、灌溉营阴为主。如此则心脾得养,营阴得生,虚阳得降,自无“扰动络血”之虞。既然阳已升动而头眩,故不用辛燥理气之品,而偏重于静药,此所以如王氏方中橘饼之类亦不用也。叶氏用甘麦大枣汤多用加味,本例加白芍、柏子仁、茯神,以增滋养肝脏阴血、安定肝魂心神之力,即属此法。
厥证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某 因惊外触,见症神怯欲迷,已经肢厥冷汗怕动。仿镇怯理虚。
人参 | 茯神 | 枣仁 | 生龙骨 |
石菖蒲 | 炙草 | 南枣 | 陈淮小麦 |
早上服。
按:患者突然外受惊吓而“神怯欲迷”,此乃肝魂浮越、心气受损,当有心中恐惧不安、恍惚迷惑之症。阳气浮越,故冷汗出;四末失于阳气温养,则肢厥;动则阳浮更甚,故喜静而怕动。治疗本病,当补益心肝之气,安定心神肝魂为主,并兼重以镇怯。方以甘麦大枣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。以惊则气乱,故与上例不同之处,主要在于补气摄魂,而非滋阴安神。其辨证要点,本例阳气不足,故怕动而肢厥冷汗;上例阴血亏损,故时而神烦心悸。
胁痛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龚 脉数、寒热汗出、腹胁痛。病起经漏崩淋之后,是阴伤阳乘。消渴喜凉饮,不可纯以外邪论。和营卫调中,甘缓主治。
当归 | 白芍 | 淮小麦 | 炙草 |
南枣 | 茯神 |
按:本病辨证要点在于诸症皆发于经漏崩淋之后。阴血大伤,则阳气浮动,即所谓“阴伤阳乘”也。阴伤而虚热内生,故脉数。阴伤于内而不出,阳浮于外而不入,实乃营卫不和之象,故恶寒发热而汗出。此与《伤寒论》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,此乃营阴大伤为主,彼乃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为主。营血阴液大伤,则肝脉失养而肝气偏旺,故“腹胁痛”,但必痛而喜按,腹筋挛急不舒。阴血伤而虚热生,故“消渴喜凉饮”,乃稍饮辄止,却又屡饮不停,毕竟与纯粹热证之大渴引饮者不同。本病似桂枝汤证之营卫不和,又似阳明病之白虎证,但病发于经漏崩淋之后,则纯属虚证,故绝不可“以外邪论”。其又云“不可纯以外邪论”,则又有仔细观察消息之意,防其万一夹有外邪也。《难经·二十九难》曰“阳维为病苦寒热”,故奇经病证有时亦似外证,两者应仔细分辨,务求审慎从事。叶氏治此,先以“和营卫调中,甘缓主治”,后再根据病情变化作进一步判断。《金匮》谓甘麦大枣汤“亦补脾气”,故方以甘麦大枣汤从中焦化生营血,以收敛卫气而调和营卫,并甘以缓急,濡养肝脉以止腹胁之痛。然毕竟直接养血育阴之力不足,尤以本病乃“经漏崩淋”之后,故更加当归、白芍养血滋阴。另外,又佐以茯神,本品甘、淡、平,有宁心安神、清其虚热之意,对脉数、饮冷有效。
贲门痉挛
《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》王某,女,60岁,住河北师范大学职工宿舍。1991年10月4日初诊。
患者由其丈夫搀扶进入诊室,见其极度消瘦,行动无力。诉从1978年始,即患吞咽困难,西医经钡餐造影,诊为“贲门痉挛”,但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亦无效果。诉虽然肚子饿得慌,但食物却咽不下去,当食物进入接近心口窝(即剑突下)时,即觉阻挡,此时即发恶心,必吐出始安。近日因过节,家里来人多,心里烦乱,病情更甚,已连续3天,每日仅能进食1两,近两天连水也不下。虽不能进食,但胃中空虚,诉“抽抽得慌”。身高虽有1.6米,但体重不足30千克。平时心情不好,每当“乱心”时即病情发作,生气、着急亦可发作,“有时家里什么事也没有,却心里觉得有多大的事似的”,总觉得心情压抑和紧张。现仅能进食少许牛奶和米粥,喝水时却必用大杯盛水,大口吞咽,才能将水进入胃中。精神疲惫,语言无力,诉“上气不接下气”。左腿觉烦扰不宁,要求他人不断加以按压捏揉始舒。两手发凉。舌淡红,苔薄黄腻,脉细而软。
予甘麦大枣汤原方。
炙甘草10g,小麦30g,大枣10枚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二诊:10月11日。
诉服药1剂后,进食时阻挡感即明显减轻,3剂后已能正常饮水,能多喝些稀粥了,日进食可增至2两。未再吐食。
原方7剂。
三诊:10月18日。
现进食已无阻挡感,可以少量进食固体食物,如馒头和米饭了。心已不烦,原来总觉“心里悬着”,现这种紧张感也消失了。睡眠转好,原常做噩梦,现亦不做梦了。
原方7剂。
四诊:10月25日。
现已不害怕了,心里安静了,原来“成天心悬着,像有事一样”的感觉完全消失,有说有笑了。一天能吃4两主食,原进食固态食物要用水送,现已不用水送了。周身已觉有力,气已不短。但脉仍细弱。
予上方加六君子汤:
党参10g | 白术10g | 茯苓10g | 陈皮10g |
半夏10g | 炙甘草10g | 小麦30g | 大枣10g |
7剂。
五诊:11月1日。
患者进食已经正常,每日可食主食6两。
仍予原方10剂。
六诊,11月11日。
患者一切正常,停药。后于1993年7月10日带他人来此看病,诉此病一直未再复发,原来的精神压抑和紧张感也消除了。
按:所谓“贲门痉挛”其实亦属筋脉肌肉拘急挛缩的“痉病”,以甘麦大枣汤缓急,则诸症随之而愈。由此可见经方之神奇。
虚劳
《回春录·内科·诸虚》:朱氏妇,素畏药,虽极淡之品,服之即吐。近患晡寒夜热,寝汗咽干,咳嗽胁痛。月余后,渐至餐减经少,肌削神疲。孟英诊之、左手弦而数,右部涩且弱。曰:既多悒郁,又善思虑,所谓病发心脾是也。而平昔畏药,岂可强药再戕其胃?诚大窘事。再四思维,以:甘草、小麦、红枣、藕(肉)四味,令其煮汤,频饮勿掇。病者尝药大喜,径日夜服之。逾旬复诊,脉症大减。其家请更方,孟英曰:毋庸也,此本仲景治脏燥之妙剂,吾以红枣易大枣,取其色赤补心,气香悦胃,加藕(肉)以舒郁怡情,合之甘、麦,并能益气养血,润燥缓急。虽若平淡无奇,而非恶劣损胃之比。不妨久住,胡可以为果子药而忽之哉?恪守两月,病果霍然。
头晕耳鸣
《也是山人医案·脏躁悲伤》:吴 六三 肝阳亢为头晕,肾阴虚则耳鸣。此晚年肝肾气馁,下虚上实明甚。但忽惊悸,汗大泄,有时寤不肯寐,竟有悲伤欲哭之象。明系脏阴少藏,厥阳鼓动,内风上冒,舞于太阴。每有是症,病自情志中生。所以清之攻之。均属无益。议仲景妇人篇,参脏躁悲伤之旨,用药自有准绳,但王道未能速效。
附方
阿胶三钱 | 牡蛎三钱 | 磁石二钱 | 淮小麦一钱五分 |
炙草五分 | 大枣三钱 | 茯神二钱 |
脏躁
《辨证奇闻·卷十·自笑门》:无故自悲,涕泣不止,人谓祟凭,谁知脏燥乎。脏燥,肺燥也。《内经》曰:悲属肺,肺之志为悲,又曰:精气并于肺为悲。是悲泣,肺主之也。肺经虚,肺气干燥,无以润肺,而哀伤欲哭,则自悲涕泣是肺气匮乏,补肺何疑。然肺娇脏,补肺,肺不受益。必补其母,土旺金自旺。用转输汤:
人参三钱 | 茯苓三钱 | 甘草二钱 | 小麦五钱 |
白术五钱 | 大枣十枚 |
十剂愈。此用参、术、茯、甘补脾,脾旺,金不再弱。但肺燥而悲,不润肺解燥,反助土生火,不益燥乎?不知乃肺气燥也。助土生火,正助金生气,气旺燥自解。大麦成于麦秋,有秋金之气,入于参、术、苓、草,无夏火之气,故成功。
标签: